您的位置: 首页 >校园资讯>名师风采>详细内容

名师风采

【名师工作室】跨学科教学与育人方式变革的探索——吴中区初中物理(秦嵘)名师工作室第十一次集中研修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3-06 07:55:07 浏览次数: 【字体:

持续推动新课程改革,提升吴中区初中物理教师教学水平,促进物理学科教育发展,吴中区初中物理(秦嵘)名师工作室于2月28日开展了第十一次集中研修活动。此次活动内容丰富,不仅有教师教学研讨活动,工作室导师马兴卫在专题讲座中进行了跨学科实践活动案例的展示和指导。本次活动由工作室领衔人秦嵘书记主持。

ad1b8719754147f2a675119b21996151.jpg

第一阶段聚焦课堂,教学实践与创新

吴中区木渎实验中学石媛媛老师开设《力 弹力》。石老师以最新热门电影《哪吒2》中哪吒力大无穷的短视频引入本节的课题“力”,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丰富的学生活动,让学生们去感受力,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们认识力,引导学生们总结出什么是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弹簧为研究对象,教师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问题设置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深入研究了弹簧的弹性形变和弹力的定量关系,最后成功完成“自制弹簧测力计”。整节课注重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做到概念清楚、研究对象明确、思维有逻辑、结论有依据。

吴中区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实验中学周念老师开设《力 弹力》。周老师这节课以“核桃”为线索串联整节课,各个环节的过渡紧凑自然,思路清晰:从常见的生活行为“剥核桃”引入“力”的概念学习,以“如何测量一包核桃对弹簧的拉力大小”为问题推动课堂微项目“自制弹簧测力计”的建立。通过拉力大比拼让学生们感受拉力,并总结出拉力和伸长量的定性关系,为“自制弹簧测力计”寻找理论基础。制作弹簧测力计的活动具有挑战性,学生们在挑战的过程中发现了拉力和伸长量的定量关系,并运用这一理论完成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用中学”,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img2 

第二阶段分组研讨,思维碰撞与经验分享

工作室成员分三个小组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彼此分享听课心得。

赵辰晨老师代表第一小组发言。她认为两位老师思路清晰,各个环节的过渡上紧凑自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石老师对于课堂中突发事件能够很自然的去处理,灵活处理课堂生成。两位老师均设置了丰富的学生活动,用到的很多实验器材也都是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物品,体现了物理源于生活。

陆嘉晟老师代表第二小组发言。他认为两位老师的课堂氛围活跃,给予学生充分活动的空间,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感受,基于真实的物理情境进行教学。通过微项目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把碎片化的知识转化为整体的应用。

朱开丽老师代表第三小组发言。她认为这两节课设计完整,体现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例如学生能通过实验完美得出伸长量和拉力的定量关系,这背后是教师深入研究了弹簧的特性,对实验器材作了非常用心的准备。两节课的老师都是努力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以问题推动课堂,问题的梯度也是逐渐增加,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攻克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进阶。

img3  

第三阶段专家引领,跨学科实践与育人变革

江苏省特级教师马兴卫以《指导育人方式变革的初中物理跨学科实践研究》为题,进行了跨学科实践活动案例的展示和指导。

5fa5ab62e13c44bd92852053b9de74be.jpg 

马老师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前沿的教育理念,通过具体案例深入剖析了跨学科实践活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他强调,跨学科实践不仅是学科知识的融合,更是育人方式的重要变革。通过将物理知识与数学、化学、生物等多学科内容有机结合,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有效提升科学思维、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马老师展示了多个精心设计的跨学科项目,如“用物理原理解释化学现象”“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等。这些项目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马老师还分享了如何在跨学科实践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如何通过项目式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为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跨学科教学经验,也为为初中物理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第四阶段实践探索,教师展示风采

牛源老师分享了《冰箱的跨学科活动》课程的筹备与实施过程,展现了跨学科教学的完整实践路径。

牛源老师从课程背景入手,通过前期调查与初步探索,深入了解学生对冰箱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在此基础上,她精心设计了跨学科课程框架,将物理制冷原理、保鲜知识、食品保存等多学科内容有机融合,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中期阶段,牛源老师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多次评估与修改。她根据学生反馈和课堂实践效果,不断优化教学环节,调整教学方法,确保课程内容既有深度又贴合学生实际。通过小组合作、答辩提问、实验探究等形式,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充分体验跨学科学习的乐趣。最后,牛源老师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全面反馈。课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跨学科素养,还激发了孩子们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探索热情。

15

罗宇航老师分享了《光学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日食、月食、月相的成因》一课的筹备与实施过程,展现了物理跨学科实践教学的创新与魅力。

本节课以古诗《枫桥夜泊》为切入点,从“古诗中的月亮是什么形状”这一问题出发,创设情境并引发学生思考。在学生活动环节,学生们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过程,并提出反思质疑:“为什么不是每个月都发生日食和月食?”随后,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了解黄道与白道的位置关系,并重新构建模型,形成创新实验,深入探究日食、月食和月相的形成机制。课程整合了多学科知识:物理方面,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原理理解月相的形成,并分析不同月相的出现时间;天文领域,了解通过月相制定的农历;地理角度,探讨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文学层面,通过月相对古诗词进行解读。跨学科的融合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这节课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生动范例,展现了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独特价值。

 

16

 

d92dfc2f85f6408b83a375412bff3610.jpg

 

工作室导师、吴中区物理教研员唐学民老师高度评价了工作室老师们立足课堂的学科实践教学和研究,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给予了专业指导和殷切期望。

本次研修活动在秦书记的主持下,通过课堂教学展示、分组研讨、专家引领以及教师风采展示,为吴中区初中物理教师搭建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教师们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收获颇丰。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工作室成员将把所学所悟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物理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